热线电话:1881008651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案例解析

浅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来源:郑州站 时间:2020-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量: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件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工程。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促进青年人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在我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劳动就业问题就备受关注,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和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更加凸显,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50万左右,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只在70%左右。到了“十二五”期间,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规模都在700万人左右,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了29.4%具有关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也在680万人左右,再加上2011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在全球金融危机复杂的形势下,可见就业形势会相当紧张。特别是对那些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的压力会更大。从当前的现状看,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三个问题:第一,落实一个理想用人单位难;第二,岗位稳定难;第三,做到专业对口、所学所用难。从学历上看就业率的排序是,研究生的就业率为最高;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大专初次就业率为最低。从专业上看就业率的排序是,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科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就业率的排序是,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院校就业率较低。现实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各高校的稳定,影响到国家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因此,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总人口基数庞大和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

2011年末,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4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巨大的人口“自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而持久的压力。有专家预测:中国正处于劳动力的高峰期,约在2015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由此看来,人口基数过大的现实不仅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步入新世纪以来,大学毕业生约以每年60万人的增长量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在2000年时仅有95万,而到了2011年已达到了660万人。原因之一是近年来的高校不断扩招,许多高校以期获得最大的招生利益,导致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有些专业的毕业生“滞销”。高校扩大了所谓的热门专业的招生指标数,却没有想到,这些过多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将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产生额外的压力。虽然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致使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多,但是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依然无法迎合过多的毕业生数量。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与大学毕业生供给增加不同的是,就业市场的培育大大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减速等客观因素,纺织、服装、进出品外贸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就业市场相对萎缩,大学生的总供应量大于社会总需求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从源头讲,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和实际需求较少之间的不匹配的现实,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高校扩招导致一些高校毕业生质量下降。

据相关调查显示,某些高校根本不具备扩招条件,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短缺,无法保证教学所需,导致专业水平下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某些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市场需要相脱节,直接造成了供需结构上的不平衡。从人力资源的总量分析,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数目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某些高校只在意经济方面的利益,开放过多的热门专业并大量招收新学生,致使新一批的大学生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很严重的后果就是,这些专业类似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受到严格、规范的教育培训,无法在社会的变化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因而被社会所拒绝。

据相关部门对某些高校的追踪调查显示,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这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3.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上还存在着信息不畅、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里找工作”。目前,大学生的求职途径虽然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但调查结果显示,仅30.38%的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获得就业信息,人才交流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而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查询的占38.07%,通过父母、亲朋好友介绍的占31.55%。在问及希望在就业方面得到哪些帮助时,有60.77%的大学生希望能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就业信息渠道,拓宽就业途径;50.28%的大学生希望建立人才储备中心,并提供免费的推荐服务;42.54%的大学生希望政府能对性别、地域歧视进行法律和政策上的干预,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另外,61.63%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

4.大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就业理念错位。孔夫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是传统职业文化的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而优则仕”作为历代莘莘学子读书追求的目标,也给当今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心理上的障碍。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某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职业,而绝不是根本找不到工作。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期望值过高且不切实际。他们中的一些人,又要在大城市、又要好单位、又要高收入,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条件。在这种状态下求职所面临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相关调查显示,有80.66%的大学生觉得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比较合适,选择企业的占14.92%,想自己创业的占4.42%。在“你愿意从事家政、保洁服务之类的就业工作吗?”一题中,88.8%选择“不会考虑”,10%选择“会考虑”,仅有1.2%选择“愿意”。在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稳定、舒适、待遇好的工作。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受传统择业观念影响严重,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主体意识淡薄,致使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另外,从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专业理论不扎实、缺乏实践能力,企业可以理解并加以培训,但是现在有的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踏实肯干的作风、缺乏务实勤学的上进心,企业对近年所招大学生满意度不高,这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工程,对于促进青年人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社会、政府、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为此,笔者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助推大学生就业。

政府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明晰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对各部门工作考核都应把就业工作纳入,这将有利于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弊端。在我国,不能低估发展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是被实践所证明的,虽然第三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大都是由那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构成。同时,国家应大力实施“大学毕业生村官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做好大学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建立为农村基层输送大学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尤其是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支撑平台;国家应更加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2.高校办学要适应市场需求,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高校教改工作要加强,专业设置要科学,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做出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科学地确定学科模式、层次,大力发展特色专业。

第二,切实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可为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有效对策,加强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指导,例如开展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处、就业座谈会等。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理念。同时,与用人单位进行联谊,多开展校园招聘会和企业展示会等,利用有效的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一些机会,积极地为他们拓宽道路,以获得更多就业途径。

3.尽快构建大学毕业生服务体系。

(1)要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服务场地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努力争取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支持;各级政府和高校要从政策制度、基层服务、就业指导、市场信息、管理监测、评价反馈、困难群体帮扶、组织保障和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着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薄弱环节,抓紧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利用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去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

(2)建立网络就业信息技术,实现人才资源的即时互通共享。方便毕业生随时获得最新的就业资讯,同时用人单位也可通过就业信息网获取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求职情况。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供需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以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为手段,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通过开展牵手SYB导师行动,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创业咨询和就业服务,增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实习的机会。人社、教育、共青团等部门要对大学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和创业培训,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对其就业观念、就业心态进行正确引导,开设各具特色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实践课程,增强其主动就业意识和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同时,组织各类用人单位参与,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4.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立自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时,应该坚定信念。首先,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决策,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念,正视自己的工作目的,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其次,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锻炼,以面对更多的挑战。再次,敢于自主创业。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是创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创业带动就业,对自身和整个就业局势都有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毕业身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提升个人心理素质。要注意培养自信心,克服来自各种因素的干扰,尽量排除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不良情绪和心理,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本站由免费云加速(FreeCDN)提供网站加速和攻击防御服务

Copyright C 2014-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学生兼职网 鲁ICP备2023002103号-5

地址: EMAIL:

Powered by 大学生兼职网

用微信扫一扫